成於熱愛,續以薪火 ——澳科大校友孫陳浩傑的故事
孫陳浩傑
澳科大2024屆法學學士
澳科大一等榮譽穗帶畢業生
首位劍橋大學“廖澤雲博士獎學金”獲獎者
劍橋大學2025屆法學碩士
在圖書館裡查閱研究法律典籍,是孫陳浩傑在澳門科技大學最熟悉的日常。2024年,這個曾經埋首書案的女孩,成為首位獲得劍橋大學“廖澤雲博士獎學金”的澳科大學子。今年,她更以一等榮譽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學碩士(LLM)項目。她的故事,始於對法律的純粹熱愛,成於不懈的堅持,而這一切,都要從她與澳科大的相遇說起。
多元沃土:在澳科大找到成長的方向
▲孫陳浩傑獲得澳科大法學學士學位
“能夠遇見澳科大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孫陳浩傑回憶道。澳科大國際化的環境和多元的學術資源為她的成長提供了重要支持。課堂上,教授們不僅傳授知識,更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課餘時間,她喜歡在圖書館鑽研跨學科資料,或與同學討論法律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澳門獨特的文化交融環境進一步開拓了她的視野。“在這裡,我學會了用更立體的視角看待問題。”她特別提到,大學定期舉辦的各類國際學術活動令她受益匪淺,“通過邀請業界專家和學者參加國際會議、講座和工作坊等,我們能第一時間接觸到最前沿的學術動態,這種開放的學術氛圍不斷激發我的創新思維。”
▲2025年孫陳浩傑(左二)在劍橋參加由國際法院法官主講的國際法前沿講座
學有所成:培養模式的實踐成效
▲孫陳浩傑(中)獲頒授“一等畢業榮譽穗帶”
在澳科大的學習中,孫陳浩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課前通讀教材、課堂即時提問、課後深挖興趣點。這種學習方式與澳科大注重過程性評價的教學理念高度契合。孫陳浩傑表示“大學採用的課堂討論、專題報告與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模式,讓我能夠更專注於知識本身而非單純追求分數。”
這種注重過程探索和深度理解的學習精神,不僅體現在個人的日常習慣中,更在團隊協作的實戰中得到了升華。在澳科大R座五樓的模拟法庭教室裡,她與隊友們為了模擬法庭比賽,將課堂所學應用於實踐,反覆推敲辯詞、深入演練直至深夜。每一次與夥伴們“並肩作戰”的經歷,都讓她更加慶幸在這條道路上有這樣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讓她深刻體會到法律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思維與實戰能力的淬煉。
回顧這些經歷,孫陳浩傑深有感觸:“澳科大的教學方式讓我明白,探索真理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老師們從不直接給出標准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思考法律發展的內在邏輯。這種啟發式教學深深影響了她的學術思維方式,並讓她領悟到:法律这份职业是需要信仰的,只有发自内心的尊崇和热爱,才能抵过漫漫职业生涯中那数不清的黑夜与黎明。
▲孫陳浩傑(右)作為澳科大畢業生代表發表演講
憑借紮實的學術積累和獨特的思考視角,孫陳浩傑成功獲得了劍橋大學“廖澤雲博士獎學金”。談到該獎學金,她謙虛地表示:“能獲得‘廖澤雲博士獎學金'是我的榮幸。這個獎項不僅是對個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對母校培養模式的認可。”採訪中,她回憶起得知獲獎時的場景:“收到郵件通知時,我的父母比我更激動,甚至喜極而泣,那一刻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國際探索:校訓精神的延伸賦能
▲孫陳浩傑出於對法學的濃厚興趣,選擇在劍橋大學繼續深造
在劍橋的學習生活充滿挑戰,但也讓她收獲頗豐。她將澳科大“意誠格物”的校訓帶到了劍橋:“‘意誠'代表內在的專注與真誠,‘格物'則是對外在世界的探索與實踐。”在學術研究中,她保持嚴謹的態度,深入分析歷史判例;在生活中,她積極參與學院的各種文化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交流,分享澳門的文化特色。
她發現,澳科大培養的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讓她在異國他鄉能快速適應。“澳門學生的獨特優勢在於‘多元基因',”她解釋道,“長期的雙語環境和多元文化熏陶,讓我在國際團隊中能很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想法,起到溝通橋樑的作用”。這些經歷讓她更加堅定了將所學回饋社會的信念。
傳承星光:從受益者到傳承者
▲孫陳浩傑以一等榮譽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學碩士(LLM)項目
畢業,對孫陳浩傑而言並非終點,而是責任的起點。懷著對母校的深切感恩與回饋之心,她希望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更多學弟學妹。“我不認為成為榜樣是壓力,相反,這驅動著我不斷精進。”在採訪中,她特別強調名校光環不該是最終目的,如何真正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何發揮所學帶來積極改變,這才是最應該注重的事情。
對於未來,她保持開放態度:“成功不是由某個節點事件定義的,而是一段漫長過程的綜合體現。”她以丘吉爾的名言“永不放棄”激勵自己,希望能在爭議解決領域繼續探索,將理論研究與實務落地相結合。
孫陳浩傑的成長歷程,生動詮釋了澳科大學子的精神風貌。她的故事證明,教育真正的核心價值,在於賦予學生追求真理的獨立思考能力與服務社會的責任情懷。當她把澳門獨特的文化視角帶入國際學術圈,當她在劍橋播下來自澳門的學術種子,她不僅實現了個人夢想,也將澳科大的育人理念帶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