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沃土育见跨界生长——澳科大校友谢灵慧卉的故事

澳门科技大学 商学院

2015届工商管理学学士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主持人

站在央视的后台,即将登台的时刻,谢灵慧卉总会想起澳门科技大学艺术团司仪队的排练室。那时的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发音与站姿,未曾想过那些枯燥的基础训练会成为日后职业生命力的底色。追溯这份生命力的源头,是她在年少时内心播下的种子,并勇敢做出的决定。

选择:在包容中扎根的勇气

2010年,16岁的谢灵慧卉参加广州亚运会青年营的经历,在她心中播下对粤港澳的向往。“那里的人很友好,文化像流动的河,让我看见人生更多可能”。2011年,这份内心的悸动促使她报考了澳门科技大学。大学所具有的包容性以及国际化视野深深吸引着她,这是一次主动探索广阔世界的选择。

▲谢灵慧卉(左一)参加毕业答辩。

在澳科大的四年,谢灵慧卉加入了大学司仪队。每周一次的严苛训练,从站姿发音到即兴评述,让她从怯场到成为校园“金牌司仪”。让她珍视的更是校园里流动的多元文化磁场:德国不来梅大学的交换生经历让她背包走遍欧洲;在国际事务处的工作中,她带着丹麦、巴西学生体验澳门中秋;以“港澳台学生”身份参与国际创业赛事,她发现“在澳门,梦想更容易突围”。她至今记得,2015年作为澳科大学生代表与清北学子同台时辩论的笃定。“母校让我有机会作为联合国企业社会责任青年大使发言。那一刻我懂了,好的平台从不是标签,而是让你相信‘努力就能被看见’的底气。”

▲2015年,谢灵慧卉作为澳科大学生代表在中青报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大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发布会”做主旨演讲。

▲谢灵慧卉(中)毕业照。

跨界:在融合中生长的智慧

谢灵慧卉从小怀抱记者梦,本意是报考人文学院,最后选择了工商管理专业,源于她母亲的“提点”:“工商管理知识能为未来的新闻工作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分析能力。”如今回望,这份选择竟是命运的馈赠,让她在后来的媒体工作中总能跳出局限:看懂财报的专业能力,让她能精准拆解经济脉络;金融知识储备,使她在采访经济学家时游刃有余;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则让她在团队协作中更懂平衡与推进。

▲2015年,谢灵慧卉(左三)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实习。

2015年,谢灵慧卉获得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实习机会。这段经历成为她真正的跨界修炼起点。“在那里,我既要用商科思维做项目管理,又要用媒体视角运营新媒体。”

▲2015年,谢灵慧卉(左二)作为澳科大学生主持“关注中国气候峰会-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论坛。

2016年,她赴澳洲攻读国际媒体传播专业,圆了“做记者”的初心。在实践中,她形成独特采访理念:“采访不是审问,是找到彼此的‘精神接口’。懂对方专业语境且共情其人生,才能让心房柔软。”她认识到,秉持真诚可消融戒备坚冰。她认为这种沟通智慧得益于澳门科技大学“传帮带”传统:昔日学长学姐以开放和引领的行动助她成长,如今她便以同样的方式为每位受访者搭建理解的桥梁。

坚守:在成长中坚持的初心

2018年,谢灵慧卉走进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这职业从不是温室里的眺望——既要上得了城市高楼,也得下得了田间地头。她常和农民一同烧火做饭、聊天,用镜头纪录最本真的乡土日常;既是出镜主持人,又包揽导演与后期,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当看到越来越多人纷纷回到故土深耕种植、养殖、手工艺等产业,她真切触摸到了职业的滚烫价值。

▲2022年,谢灵慧卉(右三)作为编导和出镜记者参与《一粒米的诞生》,图为拍摄团队及吉林省农科院专家的合影。

2022年,为拍摄纪录片《一粒米的诞生》,疫情封控中她蹲点七日,记录三代科研人在不毛之地培育水稻的坚守。那片土地上,她读懂了“于尘埃里种玫瑰”的蓬勃生命力。最深刻的职业烙印,刻在脱贫攻坚的泥土里。同时,她在全国最贫困的角落与村民同吃同住数月:“贫困户教会我,快乐与财富无关。当你见过土地里钻出的希望,便不会被浮华迷了眼。”

▲2023年,谢灵慧卉从农业节目转型到做财经节目,现主持财经金融类节目《财经新观察》《视界》。图为她采访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

▲2025年,谢灵慧卉主持CCTV一档讲述国际教育的高端访谈节目《视界》。她认为澳科大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学习经历,使她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国际教育的内涵。图为她采访新东方首席执行官周成刚。

媒体行业的迭代浪潮里,她的职业轨迹始终循着初心调整。“大屏思维固化时,要主动拥抱小屏,内容的温度不能褪色。”今年,她主导的微视频《不凡之路》,讲述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医宋兆普悬壶济世40余年的故事。单期播放量突破6000万,靠的就是“关注平凡人的不凡之事”的初心。有澳科大校友留言:“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当把爱给到更多的人,这期节目感动到我了,谢谢校友。”这正是她所求——于商业化浪潮中,为时代守住一方“有情怀的自留地”。

▲谢灵慧卉于微视频《不凡之路》的采访现场,图为她采访河南汝州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

传承:向青年传递的生长力

▲谢灵慧卉(前排右二)参加北京校友会活动。

回望十年成长,谢灵慧卉总说“最好的时光在澳科大,因为那里的努力有可见的回报”。如今她是北京校友会成员,身兼记者、编导、主持多职,但最珍视澳科大校友身份。她主动组织与参与北京校友会举办的活动,传递母校温暖,称“只要校友在处,皆有归途”。

▲2024年,谢灵慧卉在澳科大于北京举办的招生宣讲会上发言。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里,她的“忠告”带着生活的温度:“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年轻时练出好底子,才能扛住日后的风浪”。她鼓励大家勇敢追梦,积极参与,不断挑战自我,充分利用澳科大的国际化环境、顶尖师资与学术资源,度过充实精彩的大学岁月,为未来奠定基石。

▲2023年,谢灵慧卉(后排左四)担任第二届北京校友会理监事成员。

这些感悟藏在她从澳科大到央视的每一步:从司仪队的青涩到访谈现场的从容,从商科学生到媒体人的跨界,从追逐梦想到坚守初心。正如她所说,当年微小的信念火种,经过时光的淬炼与不懈的坚守,已汇聚成照亮前路的熊熊炬火。向光而行,终会抵达想去的地方,而那束光在澳科大的四年里,成为她成长中永不熄灭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