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沃土育見跨界生長——澳科大校友謝靈慧卉的故事
澳門科技大學 商學院
2015屆工商管理學學士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主持人
站在央視的後台,即將登台的時刻,謝靈慧卉總會想起澳門科技大學藝術團司儀隊的排練室。那時的她對著鏡子反復練習發音與站姿,未曾想過那些枯燥的基礎訓練會成為日後職業生命力的底色。追溯這份生命力的源頭,是她在年少時內心播下的種子,並勇敢做出的決定。
選擇:在包容中紮根的勇氣
2010年,16歲的謝靈慧卉參加廣州亞運會青年營的經歷,在她心中播下對粵港澳的嚮往。“那裡的人很友好,文化像流動的河,讓我看見人生更多可能”。2011年,這份內心的悸動促使她報考了澳門科技大學。大學所具有的包容性以及國際化視野深深吸引著她,這是一次主動探索廣闊世界的選擇。
▲謝靈慧卉(左一)參加畢業答辯
在澳科大的四年,謝靈慧卉加入了大學司儀隊。每週一次的嚴苛訓練,從站姿發音到即興評述,讓她從怯場到成為校園“金牌司儀”。讓她珍視的更是校園裡流動的多元文化磁場:德國不來梅大學的交換生經歷讓她背包走遍歐洲;在國際事務處的工作中,她帶著丹麥、巴西學生體驗澳門中秋;以“港澳台學生”身份參與國際創業賽事,她發現“在澳門,夢想更容易突圍”。她至今記得,2015年作為澳科大學生代表與清北學子同台時辯論的篤定。“母校讓我有機會作為聯合國企業社會責任青年大使發言。那一刻我懂了,好的平台從不是標簽,而是讓你相信‘努力就能被看見’的底氣。”
▲2015年,謝靈慧卉作為澳科大學生代表在中青報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主辦的“大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發布會”做主旨演講
▲謝靈慧卉(中)畢業照
跨界:在融合中生長的智慧
謝靈慧卉從小懷抱記者夢,本意是報考人文學院,最後選擇了工商管理專業,源於她母親的“提點”:“工商管理知識能為未來的新聞工作提供獨特的視角和更深入的分析能力。”如今回望,這份選擇竟是命運的饋贈,讓她在後來的媒體工作中總能跳出局限:看懂財報的專業能力,讓她能精準拆解經濟脈絡;金融知識儲備,使她在採訪經濟學家時遊刃有餘;組織行為學的知識,則讓她在團隊協作中更懂平衡與推進。
▲2015年,謝靈慧卉(左三)在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實習
2015年,謝靈慧卉獲得了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的實習機會。這段經歷成為她真正的跨界修煉起點。“在那裡,我既要用商科思維做項目管理,又要用媒體視角運營新媒體。”
▲2015年,謝靈慧卉(左二)作為澳科大學生主持“關註中國氣候峰會-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發展”論壇
2016年,她赴澳洲攻讀國際媒體傳播專業,圓了“做記者”的初心。在實踐中,她形成獨特採訪理念:“採訪不是審問,是找到彼此的‘精神接口’。懂對方專業語境且共情其人生,才能讓心房柔軟。”她認識到,秉持真誠可消融戒備堅冰。她認為這種溝通智慧得益於澳門科技大學“傳幫帶”傳統:昔日學長學姐以開放和引領的行動助她成長,如今她便以同樣的方式為每位受訪者搭建理解的橋樑。
堅守:在成長中堅持的初心
2018年,謝靈慧卉走進中央電視台,成為一名記者。這職業從不是溫室裡的眺望——既要上得了城市高樓,也得下得了田間地頭。她常和農民一同燒火做飯、聊天,用鏡頭紀錄最本真的鄉土日常;既是出鏡主持人,又包攬導演與後期,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當看到越來越多人紛紛回到故土深耕種植、養殖、手工藝等產業,她真切觸摸到了職業的滾燙價值。
▲2022年,謝靈慧卉(右三)作為編導和出鏡記者參與《一粒米的誕生》,圖為拍攝團隊及吉林省農科院專家的合影。
2022年,為拍攝紀錄片《一粒米的誕生》,疫情封控中她蹲點七日,記錄三代科研人在不毛之地培育水稻的堅守。那片土地上,她讀懂了“於塵埃裡種玫瑰”的蓬勃生命力。最深刻的職業烙印,刻在脫貧攻堅的泥土裡。同時,她在全國最貧困的角落與村民同吃同住數月:“貧困戶教會我,快樂與財富無關。當你見過土地裡鑽出的希望,便不會被浮華迷了眼。”
▲2023年,謝靈慧卉從農業節目轉型到做財經節目,現主持財經金融類節目《財經新觀察》《視界》。圖為她採訪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
▲2025年,謝靈慧卉主持CCTV一檔講述國際教育的高端訪談節目《視界》。她認為澳科大的國際化教育理念和學習經歷,使她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國際教育的內涵。圖為她採訪新東方首席執行官周成剛。
媒體行業的迭代浪潮裡,她的職業軌跡始終循著初心調整。“大屏思維固化時,要主動擁抱小屏,內容的溫度不能褪色。”今年,她主導的微視頻《不凡之路》,講述了全國人大代表、中醫宋兆普懸壺濟世40餘年的故事。單期播放量突破6000萬,靠的就是“關註平凡人的不凡之事”的初心。有澳科大校友留言:“人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當把愛給到更多的人,這期節目感動到我了,謝謝校友。”這正是她所求——於商業化浪潮中,為時代守住一方“有情懷的自留地”。
▲謝靈慧卉於微視頻《不凡之路》的採訪現場,圖為她採訪河南汝州金庚康複醫院院長宋兆普。
傳承:向青年傳遞的生長力
▲謝靈慧卉(前排右二)參加北京校友會活動。
回望十年成長,謝靈慧卉總說“最好的時光在澳科大,因為那裡的努力有可見的回報”。如今她是北京校友會成員,身兼記者、編導、主持多職,但最珍視澳科大校友身份。她主動組織與參與北京校友會舉辦的活動,傳遞母校溫暖,稱“只要校友在處,皆有歸途”。
▲2024年,謝靈慧卉在澳科大於北京舉辦的招生宣講會上發言。
給學弟學妹的建議裡,她的“忠告”帶著生活的溫度:“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年輕時練出好底子,才能扛住日後的風浪”。她鼓勵大家勇敢追夢,積極參與,不斷挑戰自我,充分利用澳科大的國際化環境、頂尖師資與學術資源,度過充實精彩的大學歲月,為未來奠定基石。
▲2023年,謝靈慧卉(後排左四)擔任第二屆北京校友會理監事成員。
這些感悟藏在她從澳科大到央視的每一步:從司儀隊的青澀到訪談現場的從容,從商科學生到媒體人的跨界,從追逐夢想到堅守初心。正如她所說,當年微小的信念火種,經過時光的淬煉與不懈的堅守,已匯聚成照亮前路的熊熊炬火。向光而行,終會抵達想去的地方,而那束光在澳科大的四年裡,成為她成長中永不熄滅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