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专业行稳 以格局致远——专访唐嘉乐博士

凭专业行稳 以格局致远
——专访唐嘉乐博士

唐嘉乐博士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

南京有一景,谓“南京长江大桥”。南京市政协常委唐嘉乐博士以桥为喻:“我希望我们这些过来人,也能成为一座联系澳宁两地的大桥,承载著两地青年人的互通互联,资源对接,合作开拓,携手共进。”唐嘉乐博士本身就是青年人在追梦路上行走的一个榜样。他全凭行稳致远,最终收穫了理想人生。

人生前行,曲直高低,坑洼坎坷,环境多变,若想走得远,必须首先走得稳,看清途中变化,坚守目标。个人发展如此,一间公司、一所大学皆当如此。行如风、坐如钟,短髮干练、精神抖擞的唐嘉乐博士,充分地诠释了这“行稳致远”四个字的真谛。

起步于会计职业

在教育领域服务多年,现职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的唐嘉乐博士却非科班教师出身。大学就读会计专业的他,毕业后顺理成章应当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家人原来更期望他读医,而他本人却觉得自己对数字更为敏感,而且善于逻辑思维,于是转读“不用死记硬背”的会计专业,结果换来的是更为艰辛的付出。真正投入工作,唐嘉乐博士才发现,会计工作远比想象中还要辛苦。尤其是工作初期,付出的努力是其他工作的数倍,而回报却很低。这对不少新人来説都难以坚持,但他表示:“自己也曾经动摇过,但想到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最终还是决定坚持下去,而且要做的比别人都好。”

付出终有回报。在工作多年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人脉后,唐嘉乐博士与同伴合伙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且在精心耕耘之后,一跃成为全球第八大国际会计组织天职国际的澳门始创合伙人。

他深有体会地说:“会计不是计一盘死棋,而是一盘生意。一名合格的会计师,应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配套的财务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会计师不断地学习积累,补充各种通识,研习法律法规,把握政策走向。”

扎实的专业技能只是成功的基础,胆量、承担、沟通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于其他工作,会计师一旦接手一项工作,就必须全程跟进,要求会计师有极强的责任心。”唐嘉乐博士更为看重的,是沟通交流的能力。他认爲一名出色的会计师,不仅能把账面上的数字对上,更是要把人心中的数目对上。一方面与创业伙伴的沟通相处,要保证公司的和谐团结;一方面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明晰客户的需求。看似枯燥的数字中间,却隐藏著微妙的平衡艺术。

这种经商天赋,或许源自家族的优良基因。唐嘉乐博士的高祖唐廷桂,乃中国最早的民族企业家、慈善家、爱国人士、华侨领袖。唐廷桂与兄弟唐廷枢、唐廷庚三人都是洋务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其中尤以老二唐廷枢最为耀眼,被称为“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唐廷桂与唐廷枢两人还共同编撰过中国第一部英语辞典和教科书《英语集全》。

除了经商天赋,唐嘉乐博士也遗传了家族先辈的很多其他优良传统。

醉心于教育事业

从事了多年的会计师工作,唐嘉乐博士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项目。其中有一些令他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教育、医疗等NGO项目。这些项目,有著远超其他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合作的过程中,唐嘉乐博士结识了一批相关领域的朋友,并对这些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些朋友的影响下,最终执起教鞭,与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刚开始教书时,唐嘉乐博士利用业馀时间参与澳门专业管理协会的在职工作者培训工作。由于学生很多都是同行,初为人师的他并没有感到不适。教书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和自由探讨。而且逐步体会到,教育工作是一种三方得益的事业——既可以帮到自己也可以帮到他人,还对社会有巨大的贡献。于是他从最初的兼职教书,全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伴随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唐嘉乐博士参与多所大学的筹办工作及管理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及教学管理经验。而他投入最多的,则是现在的工作单位——澳门科技大学。从澳科大设立之初,他就加入管理团队,陪伴大学一起度过18载,见证大学从幼儿到成年的发展。

建校于2000年的澳门科技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澳门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大学,也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最年轻的五十强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和上海软科联合发佈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百强大学中,2017年位列第28。对于澳科大如今的成就,唐嘉乐博士倍感欣慰。

建立一所大学,就像为新生婴儿建造一个温暖的家,更要指引孩子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一所新设大学不同于百年老校,招揽了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如何融合团队,按照大学既定的管理制度运作,树立澳科大自己的大学文化,是对唐嘉乐博士最大的挑战。

唐嘉乐博士处理的法宝是长期锤炼出来的沟通能力,以及在澳门生活多年而积累了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于是从文化生活入手,将团队融入新的管理体系中。提倡入乡随俗:来到澳科大,也就是来到澳门。在帮助教职员融入澳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将他们融入到澳科大的新团队之中。18年来,澳科大始终保持著稳定地发展。作为主管行政事务的副校长,唐嘉乐博士对此倍感骄傲。

热心于参政议政

除了在本澳,唐嘉乐博士还参与了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赴内地投资经商的港澳人士,主要以传统製造业为主。而唐嘉乐博士却投身于当时并不为人所关注的教育领域。从90年代末开始,他在南京开展企业培训等成人教育工作,如今成爲南京海外工商管理学院和南京信息管理学院的董事,此外还参与南京麒麟新区的科教智谷等项目。现在他荣任南京市政协常委。在他担任南京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以来,单独或联名提交了多项提案资料,例如《关于借鉴澳门环保经验对南京启示的建议》、《关于江北新区文化原创性与技术创新型的建议》、《关于如何治理南京雾霾环境的建议》、《关于完善南京城市形象宣传的建议》等,在市政协全会、常委会、主席会上报送发言材料2篇。

与南京结缘,一方面是长江三角洲一带有厚实的经济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六朝古都所在,“南京人有文化,有学识”。唐嘉乐博士对于南京人有著极高的评价。“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同时,澳门与南京之间也有深厚历史渊源。早在1553年,澳门就开始有葡萄牙人居住,并逐步成为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教的重要窗口。澳门天主教教区于1576年1月23日由教宗额我略十三世颁令成立,成为近代远东第一个主教区。澳门教区成立初期,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中国、日本、越南和东南亚沿海各岛屿。当时的明朝陪都南京,是传教士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澳宁两地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人员往来。”谈及澳宁历史,唐嘉乐博士滔滔不绝,熟稔于心。

他还进一步表示,这两座城市之间不仅颇具历史渊源,还有很多共通点。例如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双方在旅游文化、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两座城市都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可以在文化新经济的发展上共同分享探索经验。除此之外,他更希望澳门和南京在物联网、数字贸易、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都展开更多合作。唐嘉乐博士表示,受限于地域面积狭小,澳门经济以往极大限制在旅游博彩等领域。但随著科技不断发展,虚拟空间的拓展,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澳门可以乘科技创新的东风,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南京是高等教育重地,各类高等院校超过74所,其中111计划高校9所及学科25个,仅次于北京;211高校8所、双一流高校12所,仅次于北京、上海;两院院士81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87人,均居中国第三。澳宁两地高校也可以开展更多合作,在新科技的研发、人才培养、产业成果转化上,进行全方位合作。

献身于栽培青年

唐嘉乐博士选择了在澳门搭建平台,为更多青年人创造机会。2013年,他在澳宁两地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发起成立澳门南京同乡会,凝聚和团结澳门-南京两地乡贤和精英,促进两地经贸、文化及学术等领域的交流发展。

该会成立以来,在唐嘉乐博士的组织带领下,立足澳门,情系家乡,发挥特色,著力推进澳宁两地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澳门-南京两地企业的交流互访,各界联谊;唐嘉乐还大力支持港澳青年企业家与南京进行常态交流互访,多次组织澳门青年企业家回访南京,参加南京的商务推介活动,为澳门和南京的联谊交流活动以及和谐互动做了大量支持工作。

澳门南京同乡会如今已成为澳宁两地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国家鼓励“双创”的东风下,澳门南京同乡会为南京市统战部、南京市政协等部门挖掘了一大批优秀的澳门青年精英。在中国经济最繁荣的长三角地区,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港澳创业项目。2017年9月的首届“苏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香港、澳门、江苏三地200位创业青年齐聚,51个高质量项目涵盖智能製造、互联网、金融、新材料等领域,通过大赛的形式,推动了项目展示、资本投资和产业合作。

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唐嘉乐博士面对当前的创业环境十分高兴。但他提醒年轻人更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被“双创”的大潮被动地推到创业的路上。回忆曾经的创业之路,唐嘉乐博士透露,自己创业并非偶然,在大学期间就经常参与各种项目,毕业之后也是工作多年才厚积薄发。他建议有志创业的年轻人,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要急于毕业就创业,不妨先在职场磨砺积累。

投资经商之馀,不少优秀的澳门青年企业家,也在唐嘉乐博士的影响下加入政协。近年来,除了单独的提案,唐嘉乐博士也和不少青年委员一起,发起不少联名提案。在政协工作上,唐嘉乐博士亦是一位良师益友,引领著青年委员。

从大学科研攻关到人才培养,从澳门多元发展到澳宁深化合作,唐嘉乐博士通过自己的智力,为澳门积蓄发展资源,延续发展动力。“人力有时穷。未来需要靠青年人的不断成长,来推动社会发展。”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作为澳宁合作的纽带,唐嘉乐博士很欣慰地见到越来越多学生踏入社会,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也看到越来越多澳门青年越过濠江,在内地更广阔空间开创自己的事业,参与祖国建设,同时回馈澳门。

文章来源: 《南京政协》杂志 2018年第9期 总第2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