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專業行穩 以格局致遠——專訪唐嘉樂博士

憑專業行穩 以格局致遠
——專訪唐嘉樂博士

唐嘉樂博士
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

南京有一景,謂“南京長江大橋”。南京市政協常委唐嘉樂博士以橋為喻:“我希望我們這些過來人,也能成為一座聯繫澳寧兩地的大橋,承載著兩地青年人的互通互聯,資源對接,合作開拓,攜手共進。”唐嘉樂博士本身就是青年人在追夢路上行走的一個榜樣。他全憑行穩致遠,最終收穫了理想人生。

人生前行,曲直高低,坑窪坎坷,環境多變,若想走得遠,必須首先走得穩,看清途中變化,堅守目標。個人發展如此,一間公司、一所大學皆當如此。行如風、坐如鐘,短髮幹練、精神抖擻的唐嘉樂博士,充分地詮釋了這“行穩致遠”四個字的真諦。

起步於會計職業

在教育領域服務多年,現職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的唐嘉樂博士卻非科班教師出身。大學就讀會計專業的他,畢業後順理成章應當成為一名註冊會計師。家人原來更期望他讀醫,而他本人卻覺得自己對數字更為敏感,而且善於邏輯思維,於是轉讀“不用死記硬背”的會計專業,結果換來的是更為艱辛的付出。真正投入工作,唐嘉樂博士才發現,會計工作遠比想象中還要辛苦。尤其是工作初期,付出的努力是其他工作的數倍,而回報卻很低。這對不少新人來説都難以堅持,但他表示:“自己也曾經動搖過,但想到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最終還是決定堅持下去,而且要做的比別人都好。”

付出終有回報。在工作多年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人脈後,唐嘉樂博士與同伴合夥創辦了屬於自己的會計師事務所,並且在精心耕耘之後,一躍成為全球第八大國際會計組織天職國際的澳門始創合夥人。

他深有體會地說:“會計不是計一盤死棋,而是一盤生意。一名合格的會計師,應該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提供配套的財務解決方案。這就要求會計師不斷地學習積累,補充各種通識,研習法律法規,把握政策走向。”

扎實的專業技能只是成功的基礎,膽量、承擔、溝通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於其他工作,會計師一旦接手一項工作,就必須全程跟進,要求會計師有極強的責任心。”唐嘉樂博士更為看重的,是溝通交流的能力。他認爲一名出色的會計師,不僅能把賬面上的數字對上,更是要把人心中的數目對上。一方面與創業夥伴的溝通相處,要保證公司的和諧團結;一方面與客戶的有效溝通,明晰客戶的需求。看似枯燥的數字中間,卻隱藏著微妙的平衡藝術。

這種經商天賦,或許源自家族的優良基因。唐嘉樂博士的高祖唐廷桂,乃中國最早的民族企業家、慈善家、愛國人士、華僑領袖。唐廷桂與兄弟唐廷樞、唐廷庚三人都是洋務運動中的風雲人物,其中尤以老二唐廷樞最為耀眼,被稱為“中國第一位近代企業家”。唐廷桂與唐廷樞兩人還共同編撰過中國第一部英語辭典和教科書《英語集全》。

除了經商天賦,唐嘉樂博士也遺傳了家族先輩的很多其他優良傳統。

醉心於教育事業

從事了多年的會計師工作,唐嘉樂博士接觸到各種不同的項目。其中有一些令他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教育、醫療等NGO項目。這些項目,有著遠超其他行業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合作的過程中,唐嘉樂博士結識了一批相關領域的朋友,並對這些項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這些朋友的影響下,最終執起教鞭,與教育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剛開始教書時,唐嘉樂博士利用業餘時間參與澳門專業管理協會的在職工作者培訓工作。由於學生很多都是同行,初為人師的他並沒有感到不適。教書對於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分享和自由探討。而且逐步體會到,教育工作是一種三方得益的事業——既可以幫到自己也可以幫到他人,還對社會有巨大的貢獻。於是他從最初的兼職教書,全情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伴隨澳門高等教育發展,唐嘉樂博士參與多所大學的籌辦工作及管理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辦學及教學管理經驗。而他投入最多的,則是現在的工作單位——澳門科技大學。從澳科大設立之初,他就加入管理團隊,陪伴大學一起度過18載,見證大學從幼兒到成年的發展。

建校於2000年的澳門科技大學,現已發展成為澳門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大學,也是海峽兩岸暨港澳最年輕的五十強大學。在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和上海軟科聯合發佈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百強大學中,2017年位列第28。對於澳科大如今的成就,唐嘉樂博士倍感欣慰。

建立一所大學,就像為新生嬰兒建造一個溫暖的家,更要指引孩子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一所新設大學不同於百年老校,招攬了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專家學者,如何融合團隊,按照大學既定的管理制度運作,樹立澳科大自己的大學文化,是對唐嘉樂博士最大的挑戰。

唐嘉樂博士處理的法寶是長期錘煉出來的溝通能力,以及在澳門生活多年而積累了對這座城市的了解。於是從文化生活入手,將團隊融入新的管理體系中。提倡入鄉隨俗:來到澳科大,也就是來到澳門。在幫助教職員融入澳門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將他們融入到澳科大的新團隊之中。18年來,澳科大始終保持著穩定地發展。作為主管行政事務的副校長,唐嘉樂博士對此倍感驕傲。

熱心於參政議政

除了在本澳,唐嘉樂博士還參與了內地教育事業的發展建設。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大批赴內地投資經商的港澳人士,主要以傳統製造業為主。而唐嘉樂博士卻投身於當時並不為人所關注的教育領域。從90年代末開始,他在南京開展企業培訓等成人教育工作,如今成爲南京海外工商管理學院和南京信息管理學院的董事,此外還參與南京麒麟新區的科教智谷等項目。現在他榮任南京市政協常委。在他擔任南京市政協十三屆常委以來,單獨或聯名提交了多項提案資料,例如《關於借鑒澳門環保經驗對南京啟示的建議》、《關於江北新區文化原創性與技術創新型的建議》、《關於如何治理南京霧霾環境的建議》、《關於完善南京城市形象宣傳的建議》等,在市政協全會、常委會、主席會上報送發言材料2篇。

與南京結緣,一方面是長江三角洲一帶有厚實的經濟產業基礎,另一方面,作為六朝古都所在,“南京人有文化,有學識”。唐嘉樂博士對於南京人有著極高的評價。“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同時,澳門與南京之間也有深厚歷史淵源。早在1553年,澳門就開始有葡萄牙人居住,並逐步成為西方傳教士向中國傳教的重要窗口。澳門天主教教區於1576年1月23日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頒令成立,成為近代遠東第一個主教區。澳門教區成立初期,涵蓋的範圍極廣,包括中國、日本、越南和東南亞沿海各島嶼。當時的明朝陪都南京,是傳教士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澳寧兩地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人員往來。”談及澳寧歷史,唐嘉樂博士滔滔不絕,熟稔於心。

他還進一步表示,這兩座城市之間不僅頗具歷史淵源,還有很多共通點。例如都是著名的旅遊城市,雙方在旅遊文化、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兩座城市都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可以在文化新經濟的發展上共同分享探索經驗。除此之外,他更希望澳門和南京在物聯網、數字貿易、科技金融等新興領域都展開更多合作。唐嘉樂博士表示,受限於地域面積狹小,澳門經濟以往極大限制在旅遊博彩等領域。但隨著科技不斷發展,虛擬空間的拓展,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澳門可以乘科技創新的東風,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南京是高等教育重地,各類高等院校超過74所,其中111計劃高校9所及學科25個,僅次於北京;211高校8所、雙一流高校12所,僅次於北京、上海;兩院院士81人、千人計劃特聘專家87人,均居中國第三。澳寧兩地高校也可以開展更多合作,在新科技的研發、人才培養、產業成果轉化上,進行全方位合作。

獻身於栽培青年

唐嘉樂博士選擇了在澳門搭建平台,為更多青年人創造機會。2013年,他在澳寧兩地社會賢達的支持下,發起成立澳門南京同鄉會,凝聚和團結澳門-南京兩地鄉賢和精英,促進兩地經貿、文化及學術等領域的交流發展。

該會成立以來,在唐嘉樂博士的組織帶領下,立足澳門,情繫家鄉,發揮特色,著力推進澳寧兩地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澳門-南京兩地企業的交流互訪,各界聯誼;唐嘉樂還大力支持港澳青年企業家與南京進行常態交流互訪,多次組織澳門青年企業家回訪南京,參加南京的商務推介活動,為澳門和南京的聯誼交流活動以及和諧互動做了大量支持工作。

澳門南京同鄉會如今已成為澳寧兩地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國家鼓勵“雙創”的東風下,澳門南京同鄉會為南京市統戰部、南京市政協等部門挖掘了一大批優秀的澳門青年精英。在中國經濟最繁榮的長三角地區,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港澳創業項目。2017年9月的首屆“蘇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香港、澳門、江蘇三地200位創業青年齊聚,51個高質量項目涵蓋智能製造、互聯網、金融、新材料等領域,通過大賽的形式,推動了項目展示、資本投資和產業合作。

作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唐嘉樂博士面對當前的創業環境十分高興。但他提醒年輕人更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要被“雙創”的大潮被動地推到創業的路上。回憶曾經的創業之路,唐嘉樂博士透露,自己創業並非偶然,在大學期間就經常參與各種項目,畢業之後也是工作多年才厚積薄發。他建議有志創業的年輕人,做好充足的準備,不要急於畢業就創業,不妨先在職場磨礪積累。

投資經商之餘,不少優秀的澳門青年企業家,也在唐嘉樂博士的影響下加入政協。近年來,除了單獨的提案,唐嘉樂博士也和不少青年委員一起,發起不少聯名提案。在政協工作上,唐嘉樂博士亦是一位良師益友,引領著青年委員。

從大學科研攻關到人才培養,從澳門多元發展到澳寧深化合作,唐嘉樂博士通過自己的智力,為澳門積蓄發展資源,延續發展動力。“人力有時窮。未來需要靠青年人的不斷成長,來推動社會發展。”不管是教書育人,還是作為澳寧合作的紐帶,唐嘉樂博士很欣慰地見到越來越多學生踏入社會,逐步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也看到越來越多澳門青年越過濠江,在內地更廣闊空間開創自己的事業,參與祖國建設,同時回饋澳門。

文章來源: 《南京政協》雜誌 2018年第9期 總第2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