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海三十餘年已,語海揚帆入科大——訪澳科大國際學院程祥徽特聘教授
面海三十餘年已,語海揚帆入科大
——訪澳科大國際學院程祥徽特聘教授
簡介
程祥徽
澳門科技大學顧問兼訪問教授
獲頒澳門政府文化功績勛章
創辦澳門寫作學會及澳門語言學會
創辦《澳門語言學刊》、《澳門寫作學刊》、《濠尚》、《九鼎》、《澳門民航學刊》
代表作品:
《漢語語音》、《語言風格初探》、《繁簡由之》、《語言與溝通》、《中文變遷在澳門》、《中文回歸集》以及詩詞創作《程遠詩詞》 五部、語言文學合集《面海三十年》等。
1 結緣澳科大
2011年程教授獲頒澳門政府文化功績勛章,隨後獲聘澳門科技大學顧問兼訪問教授。 今年三月底,程祥徽教授學術之路展於澳科大N座圖書館大樓開展,圖書館外豎立展板,圖書館內陳列著作及其墨寶(見下圖),見證了程教授多年來教書育人的心血。
同屬N座的還有程教授的辦公室,空間不大,但書櫃裡包學術之路上的心血,入門的紙箱內裝滿筆墨。這次的採訪,就在這個充滿書香氣息的環境下開始了。
程祥徽教授“學術之路展”上展出的墨寶
2 澳門高等教育之變
根據程教授的回憶,他與澳門的結緣要拉回回歸前,1981年,程教授應徵加入當時首創的澳門東亞大學,之後的數十年,他見證了澳門高等教育回歸前後的巨變。“我來時澳門只有一間大學——東亞大學,它是澳門大學的前身,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現在澳門已有10所高等院校,這是教育的進步。”他感歎道:“現在的大學比以前更多元化了。”在程教授看來,教育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與時俱進,比如澳科大雖然以“科技”為名,但卻不光有科技相關專業,還包含其他人文社科類專業,在各行各業的範疇裡,不斷為社會輸出棟樑之才。
程祥徽教授向記者詳細解畫其作品的含義
3 源於生活的作品
程教授因澳門中葡文化的融合而留下,在這片土地上促進中華文化延續大放光彩。在程教授的學術之路展中,多數作品都帶有濃烈的澳門印記,例如《中文回歸在澳門》、《語言學:社會的市民》、《澳門語言論集》等。程教授解釋道:“我來了澳門37年,收穫了如何把專業知識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專業知識。”用作品說話,他與澳科大的生活凝聚於《語海揚帆——國際漢語教育碩士論文選集》中。這個標題來源於程教授的一首七絕:
群賢聚首潭山下,語海揚帆迎早霞。
遙望前程千萬里,今朝歇岸賞蓮花。
程教授表示,謹以此書,送給澳科大學子及其他對漢語言文學感興趣的同道,希望更多人能對漢語教育的發展給予關注,並起到推動作用。
程祥徽教授將三十多年來的語言學著作於澳科大圖書館展覽
4 多種文化背景造就大師
程祥徽教授曾在多個不同文化地區生活過;祖籍武漢,在北京大學畢業,分配到青海民族學院任教,1979年赴香港定居教學,1981年加入澳門首辦大學。跨文化生活經驗豐富的他向澳科大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分享:“到什麼地方說什麼話,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語言和文字是工具,想學好就要了解當地的文化。”
說到興起之時,程教授即場執筆示範,以採訪的“採”字為例進一步說明:“采字上半部分為爪,加提手旁就為採花。”不僅如此,澳門的漢語詞彙還包容了一批體現中葡兩國語言交融、人民心理習俗溝通的詞語,例如“人情紙”“攞人情”“行人情”。這裡的“人情”指假期;請假人寫的請假條是“人情紙”;請假獲准就是“攞”到了“人情”(粵方言“攞”是普通話“拿”);攞到了人情當然就可以出外“行人情”了。
過去37年來,程教授一直生活在粵語地區,在接受採訪時,他發音標準的粵語令記者相當佩服,但程教授仍自嘲:“我自己之前講普通話具有藝術性,講粵語就變成了娛樂性,但我還是用粵語向一千多人講孔子。”現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勉勵想學粵語的朋友,必須要大膽開口,多聽多說,程教授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為年輕人做出最好的榜樣。
程祥徽學術之路展覽發佈當天,多位曾是他門生的澳門知名人士前來捧場
5 對澳科大未來展望
作為澳門科技大學的訪問教授,談及對澳科大的未來展望,程教授認為,澳科大不僅有科技還充滿文化,百花齊放的現狀,以及自由的學術環境,都是人才培養的良好溫床;希望澳科大在把現有專業辦好的基礎上,增設更多適應本地需求的相關學科,不僅學術跟得上國際水平,更要結合實際,培養出更多適合時代當前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突出、學術多元化的全面人才。
程祥徽教授的學術之路還將在澳科大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