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追尋理想的彼岸——訪澳科大法學院執行副院長方泉教授
仰望星空,追尋理想的彼岸
——訪澳科大法學院執行副院長方泉教授
採訪:聿安 整理:瑩琪
印象之中法學總是高冷神秘,法學專家總是睿智犀利,而法學女教授自然凜然正義,超凡出塵。本期科大學人將透過採訪法學院現任執行副院長方泉教授,走進法學神秘園地。
方泉教授小檔案:
最高學歷: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社會職務:澳門刑事法研究會理事長
中國陝西省婦女聯合會第十二屆執委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個人專著:《犯罪論體系的演變》(獨著)
《澳門特別刑法概論》(獨著)
《刑法的道德界限》(四卷本獨譯)
沒有堅守的“堅守”
2004年,方泉老師取得博士學位,加入澳科大法學院,這是她畢業後從事的第一份教職,歷經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歲月如歌,澳科大從填海窪地建成青蔥校園,方泉從女博士成為女教授,轉眼12年,是什麼促成這份堅守呢?方教授說其實從沒有想到過“堅守”這個詞,只是在每一個當下作出選擇,時間久了,回頭一看,“堅守”似乎已經成就。
方教授回憶在澳科大的時光,期間難忘的人和事很多,基本都關乎大學以及學院的發展,尤其印象深刻的是10週年、15週年的校慶和院慶。很多美好的回憶是學生給予,比如每年畢業季的歡送會,那些情景她都記憶猶新;還有學生畢業之後返校看望,和她談起自己步入社會的成長以及未來的計劃,看到他們描述理想的藍圖時期許的神態,身為師長總是感到由衷欣慰。
刑法很溫柔
方泉教授所研究的領域是刑法學和犯罪學,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她說,趙傳的一首老歌的歌名《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就是對現代刑法的最好註腳。古代社會的刑民不分、諸法合一,導致違反法律的後果即是刑罰處罰,加之方式本身的殘酷性,刑法往往給人比較剛性和冷硬的刻板印象。然而在現代社會,刑法規定和約束著國家的刑罰權,是保護人們——無論是守法者,還是犯罪者——最低權利不被侵犯的大憲章。頂著過去惡名的刑法,其實是其他法律背後的守護者,是維護社會基本倫理和基本安全的最後一道法律防線。
當初選擇刑法學和犯罪學,有誤打誤撞的因素。本科工科出身的她,到研究生階段與法律結緣,隨著學習、研究,後來還要將之教授給學生,對這個領域的喜愛之情日漸濃厚。方教授表示自己充滿感恩,畢竟把時間花在有興趣的事情上是很幸運的事情。
“法律+”的法治時代
說起法學院的課程設置,方泉教授談到,在研究生課程方面,法學院的博士課程是全專業設置模式, 碩士課程的設置在選擇性、專業性和市場需求等方面也頗具優勢。其中,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屬於老牌課程,招生穩定;國際經濟與商法碩士近幾年也形成了持續上升的招生規模;刑事司法碩士是在走訪有關機構,瞭解相關需求後開設的課程,近年發展良好,學生綜合素質較高。除了法學碩士之外,其它四個碩士課程都不以法學學士為報考的前置學歷要求。方泉教授認為,法律這個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它需要知識,需要能力,也需要人生的體驗。開設一些不需要法學前置學歷的專業碩士課程,可以培養更多應用型、複合型的法律人才,如果說當下我們身處需要“互聯網+”的網路時代,那麼同樣,我們也正身處需要 “法律+”的法治時代。
至於本科課程,則是對“一國兩制”原則的映射:澳科大法學院同時教授中國法和澳門法。同一部門法開設講授不同法域的兩門課程,成為華人地區獨有的一種模式。
成為真正的法律人
坊間有傳方泉教授是一位“殺手”老師,從這位老師手中得到一個A,是求學生涯的一項榮譽;但是與此同時,又有很多學生希望得到她的指導。由此看,似乎嚴師與受歡迎度並不矛盾。方教授笑言,“殺手說”恐怕是戏谑之辞,她一向以知識點的掌握為評分標準,從不刻意給低分,用她的話說,“分數都是學生自己掙的”,得分高不必感謝她,得分低不必埋怨她。
那在這位高人氣的法學教授心中,法學生將具備怎樣素質和能力呢?方教授說她曾經在迎新活動上對學生說過這麼一段話:“你們選擇了法學院,何其幸運,因為現在是法治時代;你們選擇了法學院,何其不幸,因為心中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有差距。需要長期努力方可實現的理想,以個人生命之短,一定會時時感到無力。”而從法學生成長為法律人,這中間也有很長的路要走。表層來看,法學生需要掌握體系性的法學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反思、批判以及邏輯思維能力,並最終體現到法律實踐中。深層次的要求則是內外兼修,要有一顆法律人的公平正義之心,學習法律,絕不是爲了做一個“精緻的”法律的投機者和破壞者。不認同這一點,或許可以成為法律職業人,但卻成為不了一個真正的法律人。跨入法學院的每一個學子,都應時時提醒自己,懂得堅守,把人生的旅途過得更貼合本心。
採訪結束時,方泉教授將康德的一段話送給訪者,“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歷久彌新,這就是我們頭頂的燦爛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或許這就是方泉教授追尋法律人理想彼岸的“原力”吧!